1.環保監管趨嚴,京津冀環境治理力度升級 ①環保監管趨嚴 大氣十條終考之年促治理力度加強。2017年4月5日環保部啟動史上最大規模的環保督查,抽調5600名環境執法人員對京津冀及周邊共28個城市開展為期一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2017年是大氣十條終考之年,各地政府將加強對大氣污染的治理力度,全年將保持執法高壓態勢,以確保取得大氣污染防治目標的階段性勝利。其中京津冀地區的治理任務是重中之重。 中央環保督查力度加強。2017年4月,第三批7個省(市)中央環保督查工作啟動。至此,中央環保督查已覆蓋23個省份。今年內還將對另外8個省份進行督查,進而實現年內中央環保督查全覆蓋。 明確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全面實施。在2016年底率先開展火電、造紙行業企業許可證核發之后,2017年將完成對大氣十條、水十條重點行業及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排污許可證核發;到2020年完成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許可證核發。 環保稅將于2018年1月起實施。環保稅將取代現行的排污費,具有法律強制性。環保部門對企業污染物排放監管也會趨嚴。“費改稅”將倒逼企業主動減少污染排放,增加對環保設備及專業第三方環境治理公司運營服務的需求。 十三五環保部將出臺千項環保標準。“十三五”期間,環保部將落實《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出臺800-1000項環保標準,以補齊現有標準不足的短板,同時對五年以上的排放物標準在適當評估之后進行修訂,以有效支撐水、大氣、土壤環境管理和排污許可等重點工作,抬高環境準入門檻,倒逼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 ②雄安新區設立,京津冀環境治理力度升級 4月份,國家決定設立雄安新區,被譽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號稱比肩深圳、浦東,將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然而,目前雄安新區所在的河北省恰恰是全國工業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 中央對雄安新區建設明確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雄安新區建設以環境修復為前提,主要包括白洋淀流域的環境污染治理、工業企業污染防控、土壤修復、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黑臭水體治理等等。 雄安新區規劃范圍涉及河北省雄縣、蓉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3縣環繞白洋淀,白洋淀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其面積達到366平方公里。 雄安新區規劃示圖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然而白洋淀的總體水質污染十分嚴重,近幾年一直在劣Ⅴ類到Ⅴ類徘徊。4月份民間環保組織曝光在河北、天津等地發現多處超大規模的工業污水滲坑問題。在水質嚴重污染的同時華北平原水資源也是十分緊缺,使得水環境污染治理成為重中之重。 雄安新區地處京津冀腹地,雄安新區的生態環境整治有望連帶至整個京津冀區域。因此,雄安新區當地連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環境污染治理產業的市場空間將大大增加,環保企業迎來新的市場機遇。碧水源、啟迪桑德、清新環境、高能環境等各細分領域龍頭企業都將從中獲得較好的發展機遇。 2.持續關注高景氣細分領域 ①黑臭水體整治和村鎮污水處理 黑臭水體整治是污水處理的重點內容。由大型水務企業以PPP模式承接一片區域甚至整個城市的水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正在成為趨勢。流域綜合治理的PPP項目涉及的金額通常為億元級別。其中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是重點治理方向。到2020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比例控制在10%以內。其中,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應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 黑臭水體治理時間表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黑臭水體整治市場空間可觀。根據《“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征求意見稿)》,“十三五”期間需整治1992個城市黑臭水體,總長度5904公里,與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整治相關的新增或改造排水管網、新建與提標改造污水處理設施等設施建設,被納入重點建設任務。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在2017年開始集中釋放,并主要以PPP模式推廣。“十三五”期間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中控源截污涉及的設施建設投資約1700億元。 村鎮污水處理市場空間大。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市場已經逐漸飽和,而2016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僅22%,也就是說有78%的農村還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的市場方向將開始逐漸轉向中小城鎮和農村市場,以及現有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自2018年1月起執行一級A標準)。《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13萬個,累計達到全國建制村總數的1/3以上的規劃目標,重點整治領域包括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等領域。 ②垃圾焚燒市場穩健增長,環衛市場化空間大 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繼續穩健增長。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垃圾焚燒發電是相對成熟的固廢處理細分領域。但未來幾年仍處于穩健增長的發展階段。根據十三五規劃,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總投資約1924億元,到2020年,我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將達到109.83萬噸/日,相比于2015年底增加34萬噸/日,年復合增長率為7.69%。其中全國城鎮焚燒處理能力將達52.04萬噸/日,相比于2015年底增加28.52萬噸/日,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7%。焚燒處理占無害化處理比例將從2015年的28.6%提升至2020年的50%。十三五期間新增的無害化處理能力中85%是焚燒處理能力。隨著垃圾焚燒處理項目大型化趨勢明顯,行業整合需求與日俱增,龍頭企業將推動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全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增長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市政環衛市場化帶來新興機會。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政府財政在城市環衛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環衛作業市場化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雖然目前大部分還在政府體制內運營,但已呈現將市政環衛服務商業化運營的發展趨勢。我國垃圾清運能力嚴重不足,市政環衛領域市場空間較大,具備打通垃圾清運回收能力的垃圾焚燒企業不僅可以獲得環衛業務的收入,還可以為下游垃圾焚燒和再生資源利用項目提供原料和運行保障。 我國環衛行業發展進程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③危廢處理景氣度上升 環保監管趨嚴促工業危廢處理需求上升。在已知的常規污染源當中,工業危廢是環境危害最嚴重、污染持續時間最長、治理難度最大的污染物之一。在關于環境污染的兩高司法解釋中明確,非法傾倒、排放、處置危險廢物,達到3噸以上,將被追究刑事責任。新《環保法》大幅提高了工業危廢非法經營的違法成本,大幅提升了環境污染犯罪的懲罰力度。隨著我國工業危廢領域法制監管環境不斷改善,通過非正規途徑處理的工業危廢將大量減少,工業危廢處理市場需求將得到進一步釋放。 我國危廢處理能力嚴重不足。我國工業廢物產生量持續保持較快增長。從行業供求關系上看,我國危廢的處理能力遠遠不足。根據粗略統計,我國危廢年產生量大概1億噸左右,大概30%左右需要無害化,目前全國危廢經營規模大概4000萬噸左右,其中無害化占比不超過10%,所以危廢無害化處置能力稀缺,市場空間巨大。預計未來3-5年危廢處理能力缺乏的局面仍將持續。 工業危廢處理行業整合空間大。目前,全國99%的工業危廢處理企業為民營企業,全國1500多家危廢處理企業平均處理規模僅為3萬噸,大部分企業的技術、資金、研發能力弱,處理資質單一,行業呈現出顯著的“散、小、弱”特點。具備資金、技術、規模優勢的龍頭企業具有顯著的行業整合能力,因此,市場整合空間很大。 危廢處理行業進入壁壘高。危廢處理行業相較于其他環保子行業具有更高的進入壁壘,包括嚴格復雜的產能資質審批、要求極高的危廢處置技術以及與政府長期合作建立的信任基礎等,新的市場參與者無法在短期內通過大量資金投入對原有的市場格局形成較為明顯的沖擊。因此,具備資質、經驗、技術及資金優勢的企業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東江環保是國內危廢處理龍頭企業,危廢處理資質齊全,資質量遙遙領先。 ④土壤修復市場將加速釋放 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根據《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建設用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達30%以上。 土壤修復市場空間巨大。目前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不到0.01%,僅占環保產業總產值的1%左右。而在環保行業發展相對成熟的美國和歐盟各國,土壤修復產值占GDP的比重約為0.3%,占環保產業總值的30%左右。 我國土壤修復產值占環保總產值比重低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土十條”逐步落實,市場有望加速釋放。2016年5月“土十條”出臺。“土十條”首先要求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置,建成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2020年底前,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同時,要求2017年底前各省(區、市)完成制定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建立項目庫,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率先完成。在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份污染耕地集中區域優先組織開展治理與修復。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面積達到1000萬畝。 土壤修復相關政策也將逐步完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有望于2017年底發布,土壤污染防治法也有望年內出臺。在政策的推動下,土壤修復的產業規模正在逐年增加,2015年土壤修復產業規模只有30億元,2016年增長至90億元,預計2017年產業規模有望達到240億元。長遠而言,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包括耕地修復、場地修復、礦山修復等共計至少為萬億元級別。在PPP模式的帶動下有望加速訂單的釋放。 土壤修復產業規模快速增長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上市公司以高能環境、永清環保、博世科為代表。高能環境的年環境修復訂單體量最大,技術體系趨于完善;博世科、永清環保分別立足于廣西、湖南本省區,并逐步形成區域外訂單拓展能力。其中永清環保是擁有耕地修復項目的首家上市公司。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